「人生没有不可逾越的天堑,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前方必有美好的等待,我要做人生舞台的主持人,把自己的光热发挥出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此句出自《湖南台一姐》的梁艺,她曾经是芒果台被寄予厚望的当家花旦之一,却因患上血管瘤而瘫痪在床。
在22岁时,梁艺以湖南台一姐的身分出道,成为当年金鹰节颁奖典礼的女主持人。但是很少人能够一生一世的顺从,2001年9月22日,梁艺在化妆间化妆的时候突然晕倒在地,五分钟后全身瘫痪。经过诊断,梁艺的颈椎椎海绵状血管瘤被诊断为破裂。发病后,梁艺只能躺在重症监护室,靠氧气气管支撑呼吸,大小便失禁,头下高位截瘫。
脑绵状血管瘤属于血管畸形,并非肿瘤,比较少见,国内外报道不多。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最早是在1903年对一名35岁妇女进行尸检时被发现。在临床统计方面,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占5%-12%的脊髓血管病患者。但是,磁共振成像(MRI)的出现,使诊断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数目增加,目前占脊髓内肿瘤的20%。该病通常发生在30岁左右。没有症状的年轻人会突然发生髓内出血,并且在没有预先警告的情况下出现神经症状和麻痹。一部分病人由于髓内出血后症状的自然缓解而从偏瘫中恢复,另一些病人则出现持续的运动麻痹。目前尚未发现影响运动康复的相关因素。由于MRI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那些颈背疼痛但几乎没有神经症状的人可以诊断为髓内海绵状血管瘤。
是否有严重的海绵状血管瘤?
不是所有的海绵状血管瘤都会像梁艺一样麻痹,每个人的具体症状都有不同,梁艺的麻痹是因为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导致髓内血肿,神经功能迅速下降,导致截瘫。但在临床上,甚至有些病人并没有出现症状。在临床上,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患者无明显的症状表现,只是偶然发现而已;
2、断断续续反复发作性神经功能障碍,但在发作期间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
3、慢性进行性神经功能减退症;
4、像梁艺一样的肿瘤破裂,出现神经功能的快速下降,导致截瘫。
此外,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很容易与脱髓鞘疾病、横断性脊髓炎、髓内瘤和脊髓动脉瘤混淆。Zevgaridis等人对107例患者的108个病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30%的患者逐渐恶化,41%呈进展性恶化,26%呈急性症状。与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相似,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年出血率为2.5%(范围为0-4.5%)。
脑海绵状血管瘤怎样治疗好?
对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彻底手术切除是较好的选择,1912年,第一个成功切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便诞生了。瘤内出血、运动麻痹等症状都能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中自行缓解。但相关文献研究表明,66%有症状的病人出现反复出血。重复出血可能会逐渐减慢康复的速度,导致无法逆转的行走能力丧失的风险。为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应及早行手术。
脊椎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椎管内,由椎骨构成,呈长柱状,全长41-45厘米。尽管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选择是手术切除,但手术难度和风险也很大。脊椎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脊髓内,手术时血管很多,所以手术时出血量很大,手术时如果病人出血量过大还会发生失血性休克。另外,一旦受到创伤,脊髓可导致患者终身残疾,甚至危及其生命。因此脊椎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对医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经验丰富,而且手术技术也很精湛,以便在不损伤脊椎及其重要组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切除干净。世界颅底血管瘤手术专家巴特朗菲教授特别擅长于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切除。
巴特朗菲教授是一位海绵状血管瘤手术质量的保持者。
张先生,40多岁,一位外企高管,因“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被诊断为“脑干小出血”,而“元凶”则是这一部位长的一些海绵状血管团(医学上称为“海绵状血管瘤”)。那时听从医生的建议只做了保守的住院治疗,之后,出现了更严重的视力下降和缺损,并伴有手脚不协调,继续出血可能有生命危险。
此时,巴特朗菲教授作为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的全球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一员来到国内进行学术交流,随后他通过INC找到了巴特朗菲教授。最后,巴特朗菲教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他做了手术,这次手术非常成功。现在,张先生的生命体征稳定,完全可以自理了。
这类高难度手术,巴特朗菲教授一年至少完成400多例,由于经验丰富,他也总结出各种不同的手术途径,包括翼点/眼眶,颞下,乙状窦后,枕下外髁,小脑幕前和眶内入路,以切除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后,绝大多数病人的神经功能与术前相当或改善。
WFNS教育委员会现任主席,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外科研究所(INI)神经外科教授,前WFNS提名委员会主席巴特朗菲教授,将再次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完成学术交流,并将在国内对难治性脑肿瘤患者实施高切除率肿瘤切除术。在国外接受国际水平的治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治疗费用也将降至一般出国费用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