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作为肝脏最常见的实性良性肿瘤,直径大于数厘米的病变被定义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尽管多数血管瘤无症状,仅需观察随访即可,但较大的病变可能引发疼痛、饱胀感、恶心、呕吐及发热等多种症状。对于症状明显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切除仍是经典治疗方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手术风险较低,仍存在一定的病死率风险。近年来,射频消融作为相对微创的治疗手段,在较小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治疗中展现出积极前景,相关文献报道其并发症轻微。但在近期一项研究中,部分症状性患者接受双极射频消融后效果不佳。当肿瘤体积显著缩小,往往伴随症状的完全或明显缓解。本文报告两例特殊病例,均为症状性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接受双极射频消融后短时间内发生急性肾损伤,其诱因考虑为大量热损伤导致的血管内溶血。鉴于发生器及针头电极均具备肝脏肿瘤消融功能,当地审查委员会未作额外批准。我们对所有消融操作进行详细前瞻性登记,涵盖既往针对症状性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射频消融经验,且该治疗适应症经多学科肿瘤委员会一致认可。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所有操作遵循良好临床实践指南,术后通过增强 CT 或磁共振静脉造影随访数月,以百分比计算体积缩小率,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量化症状缓解情况。
血红素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可源于横纹肌溶解或血管内溶血,后者临床罕见,常见病因包括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射频消融后溶血几乎难以完全避免,其主要弊端在于巨大血管瘤丰富的血供。大量溶血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溶血性黄疸、贫血及肾脏损害。既往文献已报道肝转移癌及肝细胞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后出现急性肾损伤,此外微波辅助肝切除及冷冻消融术后继发急性溶血也有相关描述。但因射频消融巨大血管瘤或其他良性肝脏病变导致溶血进而引发急性肾损伤,此前尚未见报道。本例患者出现少尿并进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可能的病因为热损伤导致的溶血引发血红素肾病。术后出现破碎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触珠蛋白显著下降,结合尿潜血阳性及红褐色尿液,均支持这一病因推断。
射频消融过程中,紧邻射频探针的组织温度升高,体外实验显示,红细胞暴露于高温环境会发生出芽及碎裂。巨大血管瘤的体积、消融区域大小及手术持续时间,可能导致较小型肿瘤及短时间手术更严重的热溶血。红细胞破坏后释放血红蛋白,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尿液,随后降解并释放对肾脏有毒性的血红素。血红素可通过多种途径损伤肾小管:直接导致肾小管堵塞、引发近端小管损伤,以及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外髓质血流量减少。溶血相关急性肾损伤很少由单一因素引起,通常存在诱发条件如血容量不足或轻度缺血。本例患者未出现长期低血压或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脏低灌注,且未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头孢菌素类。
腹腔镜气腹可能因腹内压升高导致肾灌注减少及肾素活性增加,进而引发术中少尿,但两例患者均采用开放手术进行消融,未使用腹腔镜气腹。尽管经皮入路创伤较小,但我们选择开放手术以避免邻近器官损伤,便于更积极的消融操作,并通过术中超声提高进针准确性。此外,本例使用的椭圆形套管针针径较粗,增加了出血及胆管损伤风险,当前设计下经皮途径并不适用。
综合来看,两例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最可能原因为双极射频系统广泛热消融引发的溶血。建议在实施广泛或长时间肝脏射频消融术后开展实验室监测,早期发现溶血征象,监测指标应包括血红蛋白、肌酐、破碎红细胞、触珠蛋白、乳酸脱氢酶及尿液分析。同时应确保围手术期容量补充,尤其在出现少尿及怀疑溶血时。治疗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时,热消融的次数及持续时间应控制在绝对必要范围内,对于巨大肿瘤或多部位病变,可考虑分步治疗或选择其他治疗方案,以预防血红素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当前临床实践中,热消融对症状性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应用已较为普遍,但鉴于无法手术的症状性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数量有限,开展大规模安全性研究存在难度。在临床试验之外,建议对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热消融保持谨慎态度。